七月的萧县杨楼镇,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一群青年的脚步。7月6-11日,土木学院“清源绿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循着乡村振兴的召唤,以“践行绿色理念,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在这里开展一系列扎根大地的实践活动。学子们用宣讲传播理念,用调研探寻路径,用实干守护生态,让青春身影成为乡村振兴中最亮眼的色彩。
亮点聚焦:三束“青春光” 照亮绿色振兴路
1.第一束光:宣讲台传理念,点燃村民“绿色意识”
“大骨头属于哪类垃圾?”“秸秆能变成啥宝贝?”在祁场、新廷小区、尹庄大队的宣讲现场,队员们抛出的“接地气”问题,让350余名村民瞬间活跃起来。
围绕“水资源保护”“垃圾分类”“秸秆资源化利用”三大主题,学子们结合当地实际,用“案例+互动”的方式讲解环保知识:讲节水时,细数“淘米水浇花”等生活技巧;说分类时,拿着四色垃圾桶模型演示投放;谈秸秆时,算清“禁烧护蓝天、利用增收入”的明白账。
为了让理念更“可触摸”,团队准备了“定制礼包”:祁场的创意小盆栽让节水意识住进窗台,新廷小区的四色垃圾桶和水晶泥让孩子成了“家庭分类员”,尹庄大队的秸秆餐具让村民直观看见“变废为宝”的魔力。糖果和饮用水的贴心发放,更让这场宣讲成了“双向温暖”的互动,村民们举着手抢答的模样,是对青年宣讲员最好的肯定。
2.第二束光:田间地头探路径,解锁生态农业“新密码”
从葡堤原乡的葡萄藤下到污水处理厂的沉淀池边,学子们的调研笔记写满了“乡村智慧”。在白土镇张村,村民们细数生态农业的“进阶路”:从单一种植到“产业+文旅”的融合,绿色理念如何让土地既“生金”又“常青”;在轻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从格栅过滤到生物反应的全流程观摩,让队员们真切看见“科技+环保”如何为乡村发展“解渴”,亲眼见证科技如何让污水变清流,深刻体会“环保也是生产力”。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学子们在调研中摸清了乡村生态发展的“痛点”与“潜力”。
“生态不是选择题,是发展的必答题。”队员们在调研日志里写下感悟。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观察,正成为青年理解乡村振兴的“活教材”。
3.第三束光:躬身实践显担当,绘就美丽乡村“实景画”
宣讲的余温未散,青年们已拿起工具走进烈日里。
黄河故道岸边,队员们弯腰捡拾塑料瓶、废弃包装袋,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没人停下。突然,河中游泳的大叔朝着镜头比出“win”手势,这随性的点赞,让所有疲惫都成了值得。
田间地头里,秸秆变身记正在上演。祁场村民张苏英阿姨递来11根秸秆、捆好绳子,带着队员们开启“变废为宝”实践:一部分送进牛棚成了牛饲料,一部分经粉碎后成了羊圈“营养餐”,剩下的还田滋养土地。村民杨中民看着羊儿大口吃着秸秆饲料,笑着说:“你们这办法,比烧了强百倍!”
从守护母亲河到秸秆循环利用,青年的实干身影,成了乡村最动人的风景线。
青春担当:乡村振兴里的“青年承诺”
“把学问播撒在乡村大地上,你们的实践就是最好的成长!”萧县团委书记陈立亚的肯定,道出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队员们更深刻明白:乡村振兴不是“一次性打卡”,而是需要长期扎根的事业。“我们会带着这里的故事回去,更会带着责任回来。”一句句朴实的承诺,道出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牵挂”。
尾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振兴一线
从宣讲台到田埂间,从黄河故道到农家院落,从葡萄园到污水处理厂,土木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诠释“绿色发展”的深意。他们的实践,是新时代青年“自找苦吃”的生动写照,更是青年智慧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未来,土木学院将继续架起实践育人的桥梁,让更多青年学子带着知识与热情走进乡村,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征程中,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一线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