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滁州市目前在世的抗战老兵仅剩十余位,他们平均年龄已逾百岁。老兵们的记忆碎片是民族抗争史的鲜活注脚。近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青春向红途・抗战印记大学生寻访团以退役大学生和旅游管理专业学子为骨干,用“红镜头”“红笔杆”“红话筒”寻访抗战老兵,开展红色旅游公益讲解,弘扬抗战精神,让烽火岁月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
用好“红镜头”,捕捉岁月勋章,留存鲜活历史
8名退役大学生组成的寻访小队带着2台相机,行程800公里,跨越滁州市天长市、明光市、全椒县、定远县等6县区,寻访8名抗战老兵,用镜头追逐即将消逝的抗战记忆。在天长市高维田老人家中,镜头记录下老人抚摸独立自由勋章时的深情目光,以及讲述“日军投降时全民欢呼”场景的激动神情;在全椒县李大武老人的书桌前,镜头定格老人诵读“中华儿女盼统一,团结奋进日月新”诗句的颤抖笔尖;在定远县杨文齐老人的堂屋,镜头聚焦老人脚背上弹孔伤疤的深刻印记,以及与退役学子互敬军礼的震撼瞬间。
镜头不仅记录苦难与辉煌,更饱含温情与敬意。队员们为老兵整理衣襟、拍摄全家福,用影像留住岁月雕琢的英雄模样。两年来,团队跋涉上千公里,为18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要战役的老兵建立影像档案,其中9位是抗战老兵。同时采集7枚老兵手印,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浴血奋战的往事,成为看得见的历史见证。这些由“红镜头”捕捉的珍贵画面,让沉睡的记忆有了可视化的传承载体。寻访团成员、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得者刘雨凝视着老兵们的勋章,语气坚定:“英雄从不是史书里泛黄的名字,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是看得见、触得着的精神坐标,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我要以他们为镜,把这份保家卫国的赤诚融进血脉,用脚步践行新时代青年的青春誓言。”
握好“红笔杆”,梳理事迹脉络,放大英雄声量
“红笔杆”始终活跃在历史记录与精神传播的一线。寻访前,队员们翻阅史料、整理文献,为走访老兵做足功课;寻访中,他们认真记录老兵口述的每一个细节,将碎片化的战斗故事、参军初心梳理成完整脉络。高维田老人“认准共产党部队对百姓好”的朴实话语,王载坤老人“枪林弹雨中传递军情”的惊险经历,都在文字中得以生动呈现。
高维田的女儿高慧说:“寻访抗战老兵的工作很有意义,这样才能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从父亲脸上的笑容能够看出,有你们这样一群‘兵娃子’始终记得他,能够两次前来看望,他很开心。”寻访结束后,“红笔杆”继续发力,将采集到的素材转化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一段段情真意切的故事文稿,通过学校官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让老兵事迹走出滁州、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些用“红笔杆”打磨的成果,让英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让抗战精神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暑期以来,团队事迹因突出价值与影响力,已获《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等省级以上官方媒体报道6次、市级媒体报道3次。
拿好“红话筒”,联动课堂场馆,播撒精神火种
让“红话筒”在校园内外、场馆乡村同时发声。寻访团成员深入在明光市石坝镇支教学堂,结合王载坤老人的雨夜行军的战斗故事,为30余名留守儿童讲述 “烽火中的少年英雄”,孩子们泛红的眼眶见证着精神的共鸣;在南营房军人子女托举课堂,“当兵老爷爷”的战斗经历被改编成生动故事,在军娃心中种下保家卫国的种子。
“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抗战精神吗?”7月初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迎来了暑期伊始的游客高峰期,几个身穿红色T恤的讲解员身影在场馆内格外显眼。滁州学院6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他们拿起“红话筒”,化身公益讲解员,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开展为期一周的公益讲解。团队带着前期采集的9位抗战老兵口述视频、照片及手印等珍贵史料,在这里完成庄重捐赠,并获得永久保存。学子们提前数月钻研馆内藏品,将滁州老兵故事与6300余件抗战文物有机融合,以“见人、见物品、见精神”的思路为参观者动情讲述抗战故事。团队成员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累计为超过500人次的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接待对象涵盖中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基层群众等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台湾同胞等中华儿女。“红话筒”让史料活起来,让抗战精神跨越年龄、地域,直抵人心。据团队指导老师李云飞介绍:“2023年公益宣讲活动启动以来,团队的红色足迹不断延伸,从安徽皖东烈士陵园、抗大八分校纪念馆、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到江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已累计为千余人次提供公益讲解服务。”
从镜头到笔杆,从笔杆到话筒,滁州学院学子用青春力量构建起“寻访-记录-整理-传播”的抗战精神传承闭环。当红色基因与青春热情相遇,青年学子以青春担当凝聚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抗战精神永续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