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外语学院学子赴无为探秘剔墨纱灯技艺,传承非遗文化薪火

文章作者:魏星 陶在蓓时间:2025-07-20浏览:14

近日,外语学“赴无为市探秘纱灯非遗文化实践小分队”深入安徽省无为市,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剔墨纱灯,展开了一场从文化认知、历史溯源到工艺实践、校园传播的深度探索。此次活动不仅揭示了传统工艺的当代困境,更以青年视角提出了创新传承方案,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

数据画像:揭示非遗传承挑战与机遇实践伊始,实践团队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展开社会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数据清晰勾勒出大众对“剔墨纱灯非遗认知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实践团队发现传统工艺需在坚守本真基础上,拥抱创新表达与体验式传播,尤其需要激发年轻群体的兴趣

溯源历史:非遗博物馆里解密。6月27日,实践小队走进无为市博物馆非遗展厅。博物馆借助实物、图文、多媒体,生动呈现剔墨纱灯历史。在讲解员引导下,队员们细观绘有仕女图的六角形纱灯,这些纱灯宛若古典美人。深色框架似岁月沉淀,镂空雕花藏精巧匠心,绘有人物景致的窗面,像打开时光宝盒。红流苏轻盈垂落,微风拂过,似灵动裙摆,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温婉与诗意,把古韵悠悠晕染在展馆空间。

匠心传承:校园里的技艺对话。实践的核心环节在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剔墨纱灯特色班展开(6月28-29日)。在剔墨纱灯传承老师张文泉老师指导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描稿剔墨、上胶、上底色、勾线、上色、染色、整理等完整工序,并亲睹了各种专用工具(刻刀、黑刷、白刷等)。传承人特别介绍了学校为适应时代所做的创新尝试:将传统梅兰竹菊纹样与现代卡通人物结合,简化繁复灯架结构,有效提升了年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黑暗中纱灯亮起,墨线勾勒的图案透过绢纱显现出独特韵味,队员们真切体会到剔墨工艺的神奇魅力。实践队详细记录了项工艺要点,为后续编制工艺手册积累了宝贵素材。

点燃星火:非遗课堂走进中学校园。6月30日,实践小分队将收获带进无为市襄安中学。队员们借助PPT和动画视频,生动地展示了“剔墨纱灯”的魅力。当展示8组风格各异的纱灯文创作品图片时,同学们积极互动,踊跃选出心仪设计并分享理由。面对同学们提出“为何在现代LED时代仍需纱灯”时,队长魏星阐释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纱灯在节庆与传统场景中营造独特氛围,其手工刷墨的图案美感是工业品难以复制的。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无为乡亲的智慧,延续着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

此次实践之旅,我院的青年学子们用数据洞察时代需求,以脚步丈量非遗土壤,凭双手体验匠人精神,青年智慧提出传承新策。实践队记录的工艺细节与提出的创新方案,将成为推动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参考。


通讯员:张成龙;初审:陈志宏;终审人:胡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