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10日,滁州学院信息学院“彩虹宣讲团”走进梅铺社区,以七色光谱为创意骨架,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实践课堂。这场跳出传统宣讲模式的活动,用“实践体验”架起精神传承的桥梁,让青少年在动手操作、互动感悟中,悄然播下爱国、创新、实干的种子。
从“听故事”到“做实践”,精神传承有了新载体
国防红色教育课堂上,“两弹一星” 精神化作孩子们手中的计算纸,引导孩子们验证钱学森归国航程轨迹,让“爱国”从词语变为笔尖的数字。“两弹一星”梦想卡片工坊里,少年们将报国志融入卫星模型制作。禁毒守护教育跳出“说教”模式,孩子们用3D彩泥捏塑中直观理解危害。
从“学精神”到“融日常”,多元活动串联成长线
这场以“陪伴共学”为亮点的实践活动,没有华丽的形式,却用最朴素的互动,让精神与知识融入日常。在环保绿主题课堂,废旧水瓶在少年手中变身智能灌溉系统——藏着“创新”与“节约”的思考,这正是雷锋“螺丝钉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
从“一时热”到“长久效”,实践背后的双向成长
实践活动摒弃“一阵风”式的喧嚣,更专注于“长久效”的沉淀。支教团已精心打磨出“航天英雄”等8部红色数字课件,让精神传承如同一场接力赛,在持续的互动中跑得更远、更稳,既滋养了社区青少年成长,也让支教队员收获颇丰。
队长赵想坦言:“我们不只是讲述故事,更是要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真正感受到精神的温度——就像钱学森先生用公式计算归国航程那样,让信仰可感、精神可及,在孩子心中深深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