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音乐与教育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赴滁州市琅琊路小学,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XR技术赋能科学教育,增强教学效果,提升育人质量。
XR是英文“Extended Reality”的简称,即扩展现实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这也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多种技术的统称。通过将三者的视觉交互技术相融合,为体验者带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
活动中,团队带着“轻量化XR课程体系”,利用平板适配的AR/VR资源,如“太阳系模型”“植物光合作用模拟”等沉浸式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互动课堂。学生通过设备“身临其境”观察天体运行、微观生物变化,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可感可触。
试点课程中,学生课堂互动频率提升3倍;课后科学兴趣测试显示,85%的学生表示“渴望更多XR课程”;教师也反馈,XR技术让抽象知识可视化,课堂效率至少提高40%。团队队长王悦感慨道,当孩子们戴上设备“走进”太阳系时,眼里的光芒让我意识到技术的力量。
针对乡村学校设备采购成本高的痛点,团队提出“低成本XR教具推广方案”:利用手机AR功能、3D打印模型等简易方案替代专业设备,单节课教具成本控制在50元以内。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团队成员方璐介绍说,用普通平板和自制模型实现沉浸式体验,让技术普及变得可行。
“从设计问卷到调试设备,每个环节都是挑战。”负责数据采集的团队成员高朝瑜坦言,团队曾因设备适配问题连夜修改方案。但当看到学生用3D打印模型还原“植物细胞结构”时,所有成员都感受到实践的意义。指导教师赵哲表示,学生在实践中既检验了专业知识,更理解了教育公平的深层含义,这是比调研报告更珍贵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