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地信学院:“青声代”红音嘹亮传薪火,多域庚扬“两弹一星”魂

文章作者:宋贵杰时间:2025-07-11浏览:35

为激励广大青年坚定信念、传承精神、投身强国伟业,对标《关于遴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的公告》文件要求,622日至26滁州学院“两弹一星”学习宣讲小分队深入大中小学、重点实验室、初创型企业和社区等地,聚焦主题、分层分类、注重实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领域多元的学习宣讲活动。

自我学习强根基,精神内化铸信念

毛主席曾讲过:“学习理论是胜利的条件”。在宣讲活动正式开展前,小分队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对“两弹一星”相关知识进行地毯式学习,查阅《两弹一星风云录》等权威书籍,了解历史背景与研发历程,研读主办方资料,从不同维度对核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核爆炸的反应过程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横空出世》等影视作品和钱学森、邓稼先等元勋的传记中,科学家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品质深深烙印在每位队员心中,也坚定了他们将“两弹一星”精神落实到宣讲与实践中的决心。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成员们针对不同宣讲对象,扎实开展备课。

大中小学同题答,思政一体共传承

童心筑梦:播撒科学与爱国的种子小学阶段是科学好奇心的萌芽期,童趣和想象交织。在滁州市琅琊路小学,宣讲团成员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段奇妙旅程:钱学森冲破阻挠归国的赤子之心,科学家们用算盘“敲”出原子弹数据的惊人毅力。小分队宣讲成员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所在。用精心制作的动画短片,直观展示了卫星运行、原子弹爆炸原理等知识,将抽象概念变得唾手可得。

互动环节气氛尤为热烈,对于“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有位小学生回答道:“遇到难题不能立马放弃,我要像科学家们一样努力克服困难,多想想办法解决困难。”团队在宣讲过程中还发现许多孩子对这段历史已有初步了解。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一位小女孩在问答环节大致讲述了原子弹的反应过程,新一代的求知热情令人惊喜。宣讲接近尾声,同学们齐声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张张洋溢着幸福与欢乐的脸庞是孩子们对国家热爱与自豪的具象化。

学思践悟:链接知识与强国的担当中学阶段是知识体系的筑基期,理性与热情碰撞。面向滁州市实验中学的学子,宣讲团则更侧重知识的融合与深度思考,把精神落实为成长动力作为讲解目标和行动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算盘也能算出原子弹”的拼劲,才是真正的力量。“我们得更努力地学好物理知识,拥有扎实的基础,能够在国家需要时顶上去!”对于“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一位中学生回答道。掷地有声的回答,正是“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认知的生动体现。

知行合一:扛起时代与复兴的重任大学阶段是创新实践的突破期,理想与责任相融合。宣讲小分队通过党团日活动的形式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对于“两弹一星”精神的宣讲,同样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一位党员学生说:“需将个人才干融入国家建设中去,能扑下身子、肯下功夫,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绽放青春风采。”对他们而言“两弹一星”精神绝非遥远的传说,而是照亮前路的灯塔,是熔铸青春坐标的炉火。如同前辈们将毕生所学倾注于国之重器,今日学子更需将个人才华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探索科技,筑梦强国。

实验室企探前沿,科创使命勇担当

继往志新:照亮新时代青年科研之路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结合“两弹一星”时期西方技术封锁的背景,联系当前关键技术“卡脖子”的挑战,小分队赴实景地理环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宣讲活动。在满是模型与电子显示屏的实验室内,一位研究中心成员动情地赞颂老一辈科学家们:“无论是参与重大装备研发,还是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瓶颈,他们都会拿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闯劲和韧劲。”同样,当问到如何践行“两弹一星”精神时,一位研究者回答说:“须以“两弹一星”元勋的科研追求为标杆,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无论是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还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领域,都应像科学家那样以‘求真理、探未知’的严谨态度对待学术。”话音刚落,另一位研究者急忙起身:“科研的终极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成就,更在于为国家航天、国防、高端制造等领域填补空白”。一双双闪亮着光芒的眼睛令人真切感受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24字箴言正内化为新一代奋斗者攻坚克难、矢志创新的强大精神基因。

助力科创:传承精神破解时代课题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滁州启迪之星企业孵化器,宣讲团面向科研人员和创业者展开宣讲,将“两弹一星”时期核材料提炼、火箭发动机设计的技术瓶颈,与当下芯片制程、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领域进行跨时代对比,突出“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必要性。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初创型企业的负责人李总说:“在整个大环境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要像当初那样,不忘初心,勇于攻坚克难,让企业始终保持活力。”“两弹一星”精神是从历史深处投射出的光芒,清晰地照亮了当下科技创新的核心路径。当“自主创新、为国攻坚”的精神密码融入项目论证、技术路线的选择等方面,我们清晰地看到,“两弹一星”那团不灭的精神之火,已在当代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上熊熊燃起,去计算、去突破、去征服这个时代的科技之巅,谱写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篇章

基层社区精深耕,薪火润治启新程

社区治理直接关联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宣讲团成员深入滁州市琅琊区三岔路社区,用最平实的语言向基层工作者和群众讲述“两弹一星”如何铸就国家安全盾牌,又如何通过核能发电、航天育种等技术惠及日常生活。在深入讲解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具体内涵后,宣讲成员向基层工作者发出提问:如何在基层治理中运用“两弹一星”精神?她的回答是:“有一句话叫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我从群众中来,就要回到群众中去,奉献自己,服务群众。”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大家最真诚的感触。与当年的两弹一星科研人员为求百姓生活安定,国家繁荣富强相映相生,这是一个跨越几十年的双向奔赴。也是一个矢志不渝的接续精神,敲定未来新生。让宣讲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是我们的心愿与追求。宣讲就是要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融入百姓生活的理解,凝聚起全社会深沉的家国认同与奋进动力。

此次“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之旅,不仅是一次精神的传递,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与灵魂洗礼。一位宣讲团成员在总结分享会上动情地说:“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发亮的眼睛,回答社区居民质朴的提问,再和科研工作者探讨技术难题,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两弹一星’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它是活的灵魂!它塑造着孩子们的爱国心,激励着学子的报国志,点燃着科研者的创新火,也凝聚着老百姓的向心力,让精神在全社会扎根。而我们在讲述中被这精神反复淬炼,信念也更加如‘核’般坚固!”


通讯员:张成龙;初审:陈志宏;终审人:胡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