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美术学院学子赴桃溪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文章作者:代梓萌、魏晨美时间:2025-07-04浏览:15

6月23-6月30日,美术与设计学院学子赴明光市柳巷镇桃溪村开展“丹青绘初心——乡村美育中的红色经典教学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美育实践活动,用艺术的画笔与炽热的初心,将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孩童心田为乡村儿童带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美育盛宴。


“红船”指尖诞生:乡村美育课堂开启党史艺术教育6月27日,乡村美育课堂在桃溪村党群活动中心拉开帷幕。上午,实践队员以“建党启航”为主题,为孩子们深情讲述南湖红船见证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在理论浸润后,实践环节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在实践队员手把手的指导下,孩子们精心裁剪、拼贴彩色卡纸,制作船体轮廓,并揉捏各色黏土,并发挥创意,用蓝色黏土堆叠出翻滚的浪花,用金色黏土精心制作闪亮的党徽,郑重镶嵌于船身。一艘艘承载着历史与初心的“红船”在孩子们灵巧的指尖诞生,革命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变得可触可感。能够激发乡村儿童对艺术创作的兴趣,也让红色教育从“纸上谈兵”变成“手中实践”,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

美育创意工坊:废旧材料变身“地道战”微景6月27日下午,实践队员以“地道战为主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特殊作战方式。同样在手工实践环节,带领孩子们采用废物利用的方式,将旧纸箱、旧报纸、粗糙麻布、天然树叶、细碎砂石等丰富多样的综合材料,带领孩子们以废旧纸盒为创作基底,化身“小小工程兵”,用工具小心挖掘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他们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揉皱的报纸塑造起伏地形,麻布与树叶伪装洞口,砂砾铺设地面增强质感。孩子们共同协作完成了多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战场临场感的“地道战”立体微景模型。沉浸式的创作过程,让智慧抗战的精神深深烙印于心。

安全宣讲行动:田间巷陌里的防溺课堂6月27日下午,实践队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防溺水宣传资料,深入桃溪村的巷陌田间,走进村民家中。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重点宣传防溺水的重要性,详细讲解识别危险水域、溺水自救与互救的实用技能,耐心解答村民疑问,将关怀与安全知识送到村民身边,为乡村暑期安全筑起一道青春防线。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向村民强调防溺水的重要性。面对村民们的疑问,队员们也始终有耐心地一一解答,面对村民们抛出的各种疑问,队员们始终耐心解答,用真诚的态度与专业的知识,将关怀与安全知识送到村民身边。

暑期辅导课堂:趣味教学点燃学习热情6月28日上午,实践队员们深入教学课堂为孩子们排忧解难。课堂上,队员们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耐心解答将知识融入轻松的氛围中,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收获知识。队员们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引导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通过暑期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让孩子们对学习感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灵活性。课堂中,在面对孩子不会的疑难问题,队员们也会细心指导,耐心讲解,做到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课余时间,队员们主动与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关心和鼓励。

勇气赋予新生:创意制作“勇气勋章”6月28日下午,实践队员带领学生们通过黏土和剪纸的方式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事迹。活动中,学生们亲手制作“勇气勋章”。每一枚勋章的剪裁、粘贴与绘制,都融入对英雄们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精神的深刻感悟。这枚小小的勋章,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有形纽带,让书本中的人物变得可感可触。通过动手实践与革命精神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狼牙山五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及其蕴含的忠诚、无畏与担当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励新一代在成长路上勇毅前行。

多元文化熏陶:红色主题影片涵养奋斗精神6月29日上午,在实践队员的带领下,大家集体观看了《小英雄雨来》以及改革开放的短片,同学们沉浸在雨来的机智勇敢和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中。影片中激昂的旋律和感人的画面,深刻诠释了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奋斗精神。6月29日下午,实践队员带领同学们在村部大门前学习合唱《歌唱祖国》,此次实践活动在童声的齐唱中圆满结束。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院学子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深邃的红色历史转化为鲜活的美育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点燃爱党爱国情怀不仅锤炼了学子们的实践能力与奉献精神,更以艺术独有的感染力,为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通讯员:张成龙;初审:陈志宏;终审人:胡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