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美术学院开展“大手拉小手 美育润童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文章作者:汪源、顾如玉时间:2025-07-03浏览:30

6月28日,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与滁州博物馆、滁州市广播电视台小记者团联合举办了“以美润心 与美同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第二期“大手拉小手 美育润童心”夏令营活动。活动期间,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曾献功亲切慰问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他向大学生志愿者了解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进展情况,与大家亲切交流实践心得,对志愿者们在文化传播与青少年美育中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继续以热情与专业,架起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在实践活动中,我院实践团队带领夏令营小学生们参观了滁州学院艺术馆、美术与设计学院国画教室、陶艺实验室等场馆,组织开展国画绘画、陶艺创作等相关课程学习,带领孩子们制作植物拓印等系列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场生动有趣、充实丰富的艺术体验。

美育小课堂毕业设计展上的艺术盛宴。6月28日,我院2025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在滁州市博物馆隆重开展。我院社会实践团队带领20余名小记者现场见证这场艺术盛宴的开启。开幕式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化身“美术教师”,与参加活动的小学生们“一对一”结对,带领他们徜徉于琳琅满目的毕业作品之间。孩子们在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引导下,近距离感受了艺术创作的魅力,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大姐姐,你们是设计师吗?”“对啊,我毕业后就是一名设计师啦!”在展览现场,小记者与大学生展开了一场跨越年龄的艺术对话。“大姐姐,这些模型是怎么做出来的呀?”小记者们围着展台好奇发问,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半蹲着身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给孩子们讲解作品的创造过程,重点讲解了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创新表达方式,从非遗技艺的现代演绎到地方文化的视觉呈现,展览现场变身趣味盎然的沉浸式“美育小课堂”。大学生和小学生手拉手,在艺术浸润共同成长。“我长大了也要做一名设计师!”艺术萌芽的种子已经在小记者们的内心悄悄扎根。

匠心初体验陶艺室里的艺术萌芽。6月29日,我院社会实践团队带领20余名小记者们集体参观我校艺术馆,充分感受我院学子创作作品形式的丰富多样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随后大家一起走进了充满艺术气息的陶艺工作室,开启了一场独特的陶艺体验。我院专业教师荆老师以滁州市博物馆珍藏的远古植物化石为灵感,引导孩子用陶泥复刻自然之美。孩子们将新鲜叶片与花瓣轻轻按压在陶泥上,用工具细细勾勒自然轮廓。当花草被剥离,泥土表面浮现出独一无二的肌理脉络——叶脉如河流奔涌,花瓣似蝶翼舒展,原本沉默的黏土被赋予“生命的呼吸”。“这是属于大自然的签名!”一位小学生举起留有蕨类印记的陶盘赞叹道。在这里,陶艺室化身“自然美学课堂”,将自然科学观察与艺术创造相融合,让孩子们在塑形、拓印中领悟“万物有灵”的美学真谛。“大哥哥,我做好的东西可以带走吗?”“现在还不可以,陶艺作品需要经过晾晒、风干、烧制等过程,十天后烧制出窑后再发给你们。”通过“塑形-拓印-烧制”全流程体验,孩子在等待作品成型的过程中,不仅习得传统陶艺技艺,更深化了对自然与生命之美的敬畏。

墨香染童趣:国画创作中的文化传承。6月30日,孩子们走进了我院国画教室,观看了滁州非遗凤画作品。我院专业教师陈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了国画的基本技法与审美理念,并对釉上彩与釉下彩进行了区分。孩子们领略国画“墨分五色”的意境之美,屏息观赏《丹凤朝阳》中凤凰翎羽的精细笔触,触摸百年颜料矿物研磨的厚重质感,传统文化以可感可触的方式浸润心田。

在国画体验活动中,大学生们化身“美术教师”,指导儿童创作出一幅幅国画小品。他们俯身于画案之间,耐心引导着孩子们稚嫩的小手探索水墨的奥秘。他们或轻声讲解中锋运笔的力道,或示范侧锋皴擦的肌理,指尖传递的不仅是技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孩子们的笔锋虽显生涩,却饱含无拘无束的童真与蓬勃的创造力。稚嫩的笔锋下,墨竹扶疏摇曳,荷花亭亭玉立,传统笔墨在童趣表达中焕发新生。这些作品或许在技法上尚显稚嫩,构图也不拘常理,却正是这份未经雕琢的“拙”与“趣”,赋予了传统笔墨全新的生命力。传统书画艺术,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在这些小小的手掌间,悄然焕发新生。

安全不松懈:非遗拓印中的安全教育。团队成员结合暑期安全教育主题,创新性地将“防溺水”宣传融入传统工艺制作。孩子们不再是传统的被动听众,而是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兼安全宣传员,亲身参与到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作实践中。

队员们引导孩子们亲手雕刻防溺水主题纹样拓板:波浪纹中嵌入“珍爱生命”标语,救生圈环绕荷花图案……雕刻完成后,最激动人心的拓印环节开始了。孩子们挑选着象征水域的蔚蓝、代表安全的明黄等彩墨,小心翼翼地将雕刻好的拓板蘸匀颜料,随后将拓板稳稳地、均匀地按压在素色的帆布包上。他们将雕刻好的拓板蘸取彩墨,用力按压在帆布包上。随着图案清晰浮现,实用环保袋瞬间变身“安全宣传艺术品”。“看!这是我做的‘防溺水守护包’!我要每天背着它去游泳课,提醒自己和伙伴!”孩子们兴奋地背起自己的作品,小脸上洋溢着无比的骄傲。非遗拓印在亲身实践中完成从“技艺传承”到“社会价值创造”的升华,伴随孩子脚步,融入真实生活,让安全的种子随着非遗的墨香,扎根于童心,播撒向四方,让文化传承真正“用得着、带得走”。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院学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成功搭建了连接高校艺术资源与地方美育需求的桥梁。“大手拉小手”的互动模式不仅让小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艺术之美、传统之韵,提升了审美素养和动手能力,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不断丰富充实我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果和形式。


通讯员:张成龙;初审:陈志宏;终审人:胡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