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我校学子躬身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奋力书写挺膺担当青春篇章

文章作者:张成龙发布时间:2024-09-11浏览次数:12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引导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今年暑期,滁州学院组织9支国家级团队、38支省级团队以及172支校院级乡村振兴促进团奔赴各地乡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乡村一线挺膺担当,以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篇章。

教育助农,畅想乡村未来新愿景。“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实践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公益支教活动,以教育之光点亮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信息学院“蒲公英支教团”连续11年前往大别山腹地——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法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普通话教育、心理教育等践行“传递知识,点亮希望” 的教育宗旨,努力将乡村留守儿童培养为既有扎实学识又具备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少年;文传学院“传承·筑梦”团队前往明光市桃溪村进行支教,思想品德教育引领风尚,传统文化宣传弘扬国粹,体质健康锻炼强健体魄,文化艺术教育绽放光彩,劳动教育培养生活技能,为乡村留守孩子们带来了知识的光芒,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强农兴农”的梦想种子。

科技兴农,激发产业活力新引擎。“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实践团队找准所学专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通过专业知识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机电学院团队赴蚌埠市五河县开展“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通过发放问卷、上门访谈、体验农作生活等形式,对当地仿生机械智慧监控系统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评估,并组织定期培训,为农户普及智能农业知识,提升数字化技能,共同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食品学院团队赴滁州市南谯区大林村调研食用菌产业在数字化发展动态,记录从菌棒原材料制备到培育出可食用香菇的工艺制作流程,协助基地技术人员将微生物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优化食用菌育种环节的操作流程,促进当地菌类产业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

文化蕴农,焕发乡村文化新风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实践团队深挖文化脉络,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打通文化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音乐学院“艺心传承”团队前往凤阳县小岗村,深入了解小岗村的历史背景、发展变迁以及小岗精神的内涵,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村民表演凤阳花鼓和凤阳民歌,每一次锣鼓的敲响,都是对传统的珍视,每一次舞台的呈现,都是对文化的传承;美术学院“乡村之宁”团队奔赴吉林省抚松县大碱场村开展“探寻长白山红色足迹 助力大碱场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以摄影摄像的艺术手法深入挖掘、记录当地的红色抗联文化、村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风光,制作文化宣传片,把专业技能用于乡村文旅宣传推广。

生态益农,绘就乡村和美新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团队深入乡村一线从源头控制乡村生态污染,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土木学院实践团队赴滁州市全椒县石沛镇调研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分析当地水质变化的规律与趋势更加高效节能地处理污水提出专业建议和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进行环保知识宣讲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和卫生知识水平教科院“绿野先锋队”前往铜陵市义安区开展碧水行动、乡村环境美化行动、绿色分类行动,打捞水面漂浮物、清理河岸两侧的垃圾和杂物、发放《保护母亲河倡议书》,为乡村环境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也能成就青年。这个暑期,滁州学院学子们以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躬身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为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挺膺担当。(通讯员:朱琳 初审:陈志宏)


终审人: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