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暑期“三下乡”】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外院学子赴金寨红址开展调研活动

文章作者:秦艺函 房冉发布时间:2024-08-23浏览次数:62

7月28日至8月1日,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子赴金寨开展“寻访金寨红址,赓续红色血脉”暑期实践活动,实践成员跟随习总书记脚步,依托金寨当地红色资源,以追寻红色印记、重温革命历史、宣传先辈遗志、开展党史科普等活动,亲身感受“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红色文化,切实感悟“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的红色氛围,深入了解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史和英勇事迹。

巍巍大别续华章,革命精神传古今。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的主要发源地,先后组建过11支主力红军队伍。1955-1965年,金寨籍59人被授予将军军衔,其中上将1人,中将8人,少将50人。将军人数位居全国第二位,是著名的将军县。除此之外,革命时代,金寨十万儿女为国捐躯,占当时全县人口的40%,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国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赤胆忠心献祖国,白骨皑皑何为惧。金寨革命纪念馆内,在退伍军人王老师的讲解下,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功勋们的奋斗经历第一次过草地我们准备的特别充足,带的干粮,能够填饱肚子。第二次过草地,找些野菜,野草根咬着牙也是能挺得过去的。但是等到第三次过草地的时候,一截皮带,一碗热水,一些从人粪便当中提取的青稞粒,那都是奢侈的事情。第一次过草地,我们靠目标靠向导才能找到出口,但等到第二次过草地我们只需要看哪里白骨多,跟着白骨走就能找到出口,那些白骨是曾经并肩同行的战友用身体在那特殊阵地形成的特殊地标我们就顺着这皑皑白骨找到了出口。

盛世中国忆峥嵘,和平年代缅英烈。实践小队怀着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来到了洪学智上将的故居,那是一座小小的房子,青石台阶上的房屋内布置简单朴素。“一床毛巾被用了60多年又盖了三代人,一床鸭绒被伴随十多年,一床皮褥子成为‘传家宝’,一只柳条箱用了17年。”这些物件处处彰显着将军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也让小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将军故里启新篇,红色江山代代传。成员们走进金寨博物馆,与场馆工作人员杨老师进行了深入座谈。杨老师以极大的热情向成员们细致入微地介绍了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场馆开展的革命历史教育活动。杨老师表示,“历史从哪里开始,文化就从哪里产生。我们不能忘记来时路共产党革命精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把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把金寨革命历史传统与现代金寨的脱贫攻坚事迹相结合,始终一以贯之地传承共产党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每到春天,金寨漫山遍野开着映山红,山里人说这是他们的“底色”,这是燎原星火,生生不“熄”。(通讯员:郭庆瑶,审核:何丹丹)

终审人: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