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安徽全椒县,抗战老兵蔡酬坐在家里沙发上,围坐在他身旁的是滁州学院“红色笔记”抗战老兵寻访团的退伍大学生们。
“1949年2月,那时我14岁,小学四年级,我瞒着父亲偷偷去参军,首长嫌弃我年纪小,我软磨硬泡,领导收下了我,我成为第二野战军十二军侦察连的一名侦察员。同年4月,老兵宋文汉和我化装成父子两度冒死渡江搜集情报为渡江战役做准备。接着是西南剿匪,之后1951年3月的一个夜晚,跟随部队从搭建的浮桥上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朝鲜的冬天特别冷,最低零下四十多度,很多人没有分到棉衣,很多战士手脚被冻伤感染无法治疗,为了保命,我就帮助医生锯掉感染的腿脚手臂,仅在我手中锯掉腿的就有几百人。我的战友宋文汉比我大十几岁,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完全胜利,我们形影不离,他是我化装侦察时的父亲,生活中我们也情同父子。到现在,已经没有在世的战友了,就我一个人了。”
蔡老谈到像自己父亲一样的战友宋文汉和自己故去的战友时,情绪已然无法控制,泪水夺眶而出。90岁的老兵在谈到战争的残酷时,眼神坚毅,但是谈及战友情,终于还是触及了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1周年,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组建退伍大学生“红色笔记”寻访团用文字和视频记录的方式,握紧“红笔杆”,用好“红镜头”寻访抗战老兵,留存烽火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寻访团由6名退伍大学生和1名擅长摄影剪辑的学生骨干组成。
安徽共有2.2万个烈士陵园,他们是安徽版图上最闪耀的星,而抗战老兵是活着的英雄纪念碑。一个老兵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从青年到暮年,从战争到和平,他们的年轮趟过的轨迹,与峥嵘岁月向和平年代变迁的纹路深深嵌合。他们走过枪林弹雨,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和平的守望者。抗战老兵们历经艰险,饱尝磨难。
寻访团一行8人,在指导老师李云飞的带领下,用2台相机,7天时间,来回往返300多公里,跨越滁州市南谯区、天长市、来安县、全椒县四地,来到光荣院和街巷、社区共计走访11位抗战老兵。寻访的11位抗战老兵平均年龄91岁,其中有2位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百岁老人。
每到一位老兵家里,寻访团的退伍大学生们就充满敬畏地围坐在老人周围,认真聆听他们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反击战战场上的难忘经历,从入伍初心到战场上的残酷场面,再到战友情谊和面对生死的勇敢无畏。学生们一边听,一边用本子记录老兵们的抗战事迹,同时用相机全程记录,以便之后通过文字和视频等方式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宣讲,赓续红色血脉。
老兵们基本上都是耄耋之年,由于身体原因和方言的障碍,寻访团获得的信息有限,但是他们慷慨激昂的话语、动情落泪的瞬间、弹片击穿身体留下的伤疤都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上阵杀敌,消灭日本侵略者,战场上的尸体像蚂蚁一样多;他们坐着木帆船冒着敌人的炮火渡江而过,冲进南京总统府拔掉国民党的旗帜插上我们自己的红旗,之后又马不停蹄去西南剿匪,解放西藏;他们单衣蔽体穿行在朝鲜战场上,夜晚躺在美国飞机轰炸不断的山林里,冬天一口炒面一口雪,夏天一口炒面一口雨水。
抗战老兵是传承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种。退伍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也是高校加强青年学生国防教育和做好征兵宣传的重要朋辈力量。
全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王乃云说:“欢迎滁州学院的退伍大学生们来寻访退伍老兵们,他们需要关怀,也需要倾诉,他们是我们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是用青春甚至生命为青年大学生们树立的榜样。你们把思政课堂搬到了老兵家里,是行走的思政课,最棒的爱国主义教育。”曾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老兵彭金国金说:“你们年轻人是祖国的希望,退伍大学生们是我的战友。你们来看我,我很开心,我愿意把我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故事分享给你们听。”
作为寻访团的一员,当我们跟随带队老师走街串巷来到抗战老兵们的家里,拿着小板凳去认真聆听他们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的生死时刻和家国情怀的时候,我们感念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向他们这群可爱的人肃然起敬。当年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眼前战争的亲历者,能够握着爷爷们衰老但是充满力量的双手,荣幸之至,内心从未如此坚定,这样的教育是课本学习所不能达到的。我们为自己是一名退伍大学生感到骄傲,寻访团会尽全力握紧‘红笔杆’,拿稳‘红话筒’,用好‘红镜头’,把我们这次寻访的老兵故事和所知所感宣讲给更多的青少年们,我们一起去致敬老兵,让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光芒。”寻访团队长潘文豪说。
此次寻访活动是在旅游管理学生党支部与其他党团支部共建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党支部指导,教师带队的方式,开展的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大课,更是红色血脉和革命精神火种的重要传承。退伍大学生们上门求学,以老兵为师,以战争史实为教材,与抗战老兵面对面直接对话,是对抗战老兵抗战最好慰藉与珍视,也是当代退伍大学生汲取红色力量的寻根之路。(通讯员:孟瑶瑶;审核:白绍业)
终审人: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