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滁州学院学子开展“艰苦奋斗 强我中华”主题寻访活动

文章作者:刘梓玥时间:2023-08-30浏览:268

  7月10日至15日,滁州学院“艰苦奋斗 强我中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明光市,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研等方式,实地探寻艰苦奋斗故事,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自找苦吃: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刚到柳巷镇桃溪村时,这里产业匮乏,专业人才少,我就想着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来帮助农村发展”。担任桃溪村驻村书记和科技特派员的刘洋老师,他深知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帮助百姓解决现实问题。他密切联系桃溪村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由滁州学院和明光市协同打造的地信创新谷项目,拥有以专业教授、多学科博士等为首的高、精、尖人才团队,其研发的多种创新科技示范应用平台对乡镇的宅基地改革、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推动和探索作用。

   同时,刘洋书记深知桃溪村人才资源匮乏,为促进桃溪村智慧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他大力推动村校联合模式共同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人才,手把手带领群众科技种田、技术致富、增加经济效益。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可以深入乡村,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此外,由于桃溪村缺乏公共资源,只能依靠传统种植业进行农民营收。于是,桃溪村在刘洋书记的带领下将传统种植业推广为多方面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村办企业明光市桃溪谷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柳巷曾经的豇黄绿豆原料买卖,升级为豆腐、千张、豆饼、豆干等豆制品加工产业,将分散的作坊经营组合成产业集群化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团队体验了磨豆和豆腐的制作过程,看着豆子变成了精美包装的产品,深刻感受到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刘洋书记的艰苦奋斗在于他深入基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利用科技成果有效助农,促进人民共同富裕。而在距离柳巷镇桃溪村不远的石坝镇,也有着一群艰苦奋斗的研究生们,他们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将科技之花绽放于希望的田野上。


   刚到达石坝镇皖东试验站便有大片的种植物映入眼帘,试验站的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黄赵强同学向我们介绍,试验站门前的试验田占地567亩,主要种植食用菌、花卉、粮食作物等种植物。实践团队成员一行人在研究生同学的带领下先参观了“作物遗传与分子育种中心”。黄同学向大家科普如何利用人工光照培养植物,控制温度,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和如何使用等。在参观过程中,研究生同学们热情邀请团队成员进行实验观测,实验器材的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试验站积极推动智慧农业系统运用于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利用物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对种植物情况进行监测,可实现农业产业的精准布局,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极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收益。

   随后,在研究生们的带领下,团队驱车前往明光市桥头镇优质甜叶菊种苗繁育基地。在帮助研究生们采摘甜叶菊的过程中,黄赵强同学对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说“苦,是对环境、形势和局面的一种描述,也是对个人意志品质的一种检验。现在的我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采摘甜叶菊用于实验的过程看似辛苦。但当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进展时,当我们将论文转化为实践成果时,当我们可以用自身所学帮助到农民和国家时,那是我们最快乐的事情。我们看似在‘自找苦吃’其实是甜在心间。”

自讨甜头:打造乡村新甜蜜,温暖乡村儿童心

   不同于研究生们扎根农田“自找苦吃”,管店镇种植甜叶菊让村民们“自讨甜头”。明光市管店镇种植甜叶菊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目前,管店镇甜叶菊种植基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甜叶菊育苗基地,占全国甜叶菊育苗总量的2/3以上。甜叶菊获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新管村甜叶菊育苗基地获批“安徽省十大产业扶贫园区”。甜菊糖是从甜叶菊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新型天然甜味剂,适用一切用糖领域,已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三代零热量(零卡路里)健康糖源。甜菊糖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热量却是蔗糖的1/300,同时还具有降血压、降低血糖的作用,早在1990年,甜菊糖苷被我国卫生部批准作为医药用甜味剂辅料。目前,甜菊糖苷已作为药物和膳食被广泛应用,受到食品生产商、消费者普遍认可和喜爱。

   实践团队在管店镇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了农户家的甜叶菊种植田地。团队成员边帮助农户插苗边与农户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们得知,管店镇种植甜叶菊并不是农户的单打独斗,而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由合作社统筹安排,合作社与育苗户签订保护价,为育苗户提供优质种苗、育苗场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等,合作社尽最大努力保障农民增收盈利。

  当谈及甜叶菊收益状况时,农户开心的告诉队员“你看,一颗甜叶菊苗6分5厘,田地里所有幼苗贩卖我可以获取900多万的营利。这些甜蜜产业不仅让我一个人致富,也让整个镇上有关甜叶菊种植的群众过上了甜日子。当年我们能脱贫一靠国家,二靠这甜叶菊。你别看它就那么一颗小小的幼苗,我们一年的吃穿用都指着它了。”

  实践途中,团队与2023年入选“圆梦工程”的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桃溪支教小分队”会合。在对支教“小老师”的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得知: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以及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的各类学习、心理、生活等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同时随着暑假到来,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极为重要。本次支教活动主要是针对桃溪村以及柳巷村的一到九年级学生,开展基础学科教育和安全教育、预防电信诈骗、普通话语言文字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推广等课程,为留守儿童们辅导学业,增长知识水平,同时开设了绘画、书法、唱歌等课外素质拓展活动,在认真学习之余也不忘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支教小分队队长曾智慧同学说:“我是一名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我深知乡村条件极为艰苦,但我要牢记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尽全力发挥专业所长将自我所学付诸于实践,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用实践行动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学子:“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充分挖掘新时代乡村振兴背后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从实践中汲取力量,在“自找苦吃”中锤炼本领,以青春之火书写振兴辉煌,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通讯员:年雪 初审:胡娜)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庚丽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