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孙会娟应邀作客我校蔚然大讲堂作“‘我的'与‘好的'——道德哲学中的价值判断”专题报告。40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孙会娟以“什么是‘好'”为切入点,表明“好”通常兼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与道德判断更相关的“善”,一种是用法更为广泛与日常的“好”。“好”既有其客观内容,也是一种评价性的价值判断。对“什么是好”这一问题,孙会娟认为,历史上存在两种主要的解释路向,一为古典哲学倾向于把善好视作某种客观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于近代以来,随着价值多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出现,“好”越来越被视作某种主观偏好。对此,以快乐主义为例,对于人们通常把“快乐等同于善”这一价值判断,分析了在快乐与好之间,一种是古代亚里士多德式的思考,把快乐看做内在于好的活动之中,而近代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的功利主义则把快乐视作人们追求一切活动的目的,由此对快乐的内涵、快乐的计算等具体问题做了分析。对于快乐与活动的关系,孙会娟说事情本身做得好,所设目标能够依照一个好的目的顺利达到,快乐将自然随附其上,作为好的活动的奖赏,因此,快乐的好坏和等级取决于快乐的活动。
孙会娟指出,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好的,但快乐总是好的,这个类比同样也适用于我的与好的之间的关系:不是所有属于我的都是好的,但好的最好也是我的,因为生活的意义就在二者的融合之中。价值认同在此充当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桥梁,我们每个人最后也是在寻找相对于自己的好这一过程中以不断追求良好生活为目标。最后,孙会娟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很多的“好”之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好的活动或作为,拥有一个更为具体、丰盈和美好的生活,获得自己的快乐。